时间:2017-05-09 来源:网络转载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响应,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共识。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巨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据市场估计,沿线国家基建投资总规模或达6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到2030年,亚洲基建投资需求高达26万亿美元。如此大的资金需求,非某一个国家所能独立负担。因此,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投融资合作强调减让式资金支持,包括利率、期限、宽限期等方面条件的减让。虽然减让式资金支持的条件优于商业资金,但不可避免地需要财政补贴和政府支持。一国财力资源毕竟有限,而且财政资金的使用通常受国内法律等方面的约束,因此,多数国家没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提供长期的、大规模的对外减让式资金支持。
但面对庞大的市场投融资需求,即使统筹考虑国际金融机构、国内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仍然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从国际实践经验看,在早期的海洋贸易时代,股份制公司将贸易风险分摊到众多国际投资者身上,促进了早期全球化。英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大力发展海外铁路建设债券,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及海外投资发展。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同样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体制优势,用更市场化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让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积极参与到各个具体项目当中。
近几年来,随着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相继成立,已经开始以有别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模式开展投融资创新实践。但这只能算是引领型金融服务,重在抛砖引玉和为重大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更多更具体的沿线国家项目建设依然需要更多市场的力量来参与,以更好地配置资源、使用资金。
综合来看,市场对于投融资创新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包含贷款、基金、保险、债券、股票在内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当地金融机构为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应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金融机构互设、金融服务对接、资本市场联通、金融基础设施联通、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比如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后盾设置股权投资基金,设置较长的投资期限和比较低的回报要求来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行业的投资。
在提高人民币境外使用便利性基础上,扩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用,增加境外贷款和投资,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来源,降低汇兑成本,减少错配风险。
总之,在这场21世纪的“一带一路”建设大潮中,唯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唯有不断创新投融资,才能让“一带一路”这个“巧妇”不会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