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关建中:以投融资与评级模式创新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难

时间:2017-06-02 来源:网络转载

分享到:

6月1日,第八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在澳门开幕。论坛间隙,针对基础设施金融创新的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董事长关建中。

关建中透露,大公国际近日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融资与评级模式创新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目前公司正在与相关国家对话,寻求具有竞争力的项目以应用研究成果,进行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转型的试验。

“我们正在选择项目,当前多边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都在寻找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相信一年之后就会有案例了,希望能把整套的模式应用在项目上,形成示范效应。”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在关建中看来,基础设施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桥梁”。“大家都在谈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大,而市场上有大量资金,但如何将需求端和供给端结合起来,人们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关建中提出,从信用经济的规律来看,信用与评级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而存在。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基础设施,解决融资难的核心是要进行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和评级模式的创新。

他认为,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应从三方面完成。第一个着力点是顶层设计,即基础设施项目的商业和盈利模式的设计。基础设施项目的传统模式是政府主导,政府常作为直接投资人,或背书出借资金。这一模式已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从全球范围来看,很多政府已负债累累、能力不足。因此必须转型,依靠基础设施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进行融资。

其次,融资市场需要创新。传统融资方式是发行债券,但全球具有国际融资功能的市场和资金供有限,要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就需要创新融资平台,汇集全球资本。“比如一个中东的富豪,可以在全球基础设施项目里选择最好的项目投资,而不是局限在中东。”

第三,融资工具要满足资本跨国流动的需要来设计。

针对评级模式的创新,他也提出要在三个方面发力。首先,要建立一个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解决基础设施风险信息和评级的不对称。

“传统评级模式是债务人要发债时做一次评级,第二年再跟踪一次,这种模式用在基础设施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期很长,可能持续十年、二十年。应该建立一个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在项目设计的时候,就把这个系统内嵌进去,像‘工程监理’一样,用体制和机制保障整个过程风险信息的采集。投资者可以随时通过数字化掌握动态,以这样的信息为支撑,评级才能更可靠,更好地为基础设施做信用背书,使项目顺利进入市场。”他解释称。

其次是数字化评级。风险形成的特性决定,其模式是要仿真模拟预测。

第三是全程信用管理。只有将资产放在安全的信用环境中,并且随时能看到投资的运行状态,投资者才愿做长期投资。“如果缺乏全程的信用管理,投资者可能会不敢涉足。特别是私人资本。人们往往将私人资本等同于机构投资人,忽略了个人投资者的力量,其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证明,个人投资汇总起来可能比机构投资的量还大。”他说。

关建中称,在投融资模式和评级模式的创新方面,大公国际已具备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在投融资模式方面,大公国际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商业模式指南;5月16日刚推出的丝路互金网能够实现资本的跨国流动,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进一步创新,来满足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构建一个互联网的全球资本交易市场;我们还设计了丝路债券,作为跨国融资的工具。”

“在信用评级方面,我们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可以应用到基础设施项目;独创了‘信用工程学’方法,把工程学方法和评级方法结合在一起,可以进行仿真模拟预测,通过大量模型、几千万次的运算得出结果。金融工程是满足人们信用扩张的需要,而‘信用工程学’则相反,是告诉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安全负债的边界在哪。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为全程信用管理做好了准备。”他说。

“大公创造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而是首先有了评级。” 针对外界一些质疑的声音,关建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称,数字化评级主导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系统是大公国际提供的平台,债权人、债务人可参考评级信息自愿交易。大公国际不在交易中获利,仅收取评级费用。

关建中称,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风险管控模式决定的。丝路互金网独创了四位一体的风险管控模式:债务人公开信息、债权人公开监督、专业评级监控、黑名单公示。这决定了丝路互金网不同于所有互联网金融的模式。金融“互联互通”的传统模式是互建银行,“一带一路”在互联网时代可开创新模式,更加高效和低成本。“我们的模式可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搭建平台。”

他告诉记者,模式推广最大的挑战是改变人们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难题的思维方式。“我在全球参加过很多论坛,极少有论坛强调评级很重要,大家对信用经济的规律认识完全是空白,如果缺乏理论指导,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找不到解决方案。把信用与评级放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现代金融的呈现形态,我们构建的逻辑、落地的模式是层层推导的,但这对人们来说也需要很长时间接受。”

关建中解释了模式背后的逻辑,人类社会已进入信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信用关系(债权债务关系)成为当今社会的经济基础,具体表现是,由信用关系构建的社会信用链是整个社会的流动系统。基于流动系统的存在,才有建立其上的经济社会活动甚至上层建筑。

在这一阶段,信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矛盾是:“生产与信用的矛盾”,以及“信用与评级的矛盾”。第一对矛盾的本质要求是不断地信用扩张,借钱消费;第二对矛盾的则是限制信用的无度扩张,要求评级准确揭示债务人的风险。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关系,信用与评级的矛盾对立统一才是金融的构成,债权债务关系的构成是以评级作为媒介。 

“金融科技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债权人和债务人信用关系,形成现代资本,能够加入社会的流动体系中。我们在做的就是一个金融科技项目,模式创新的应用需要做大量的投入,我们希望能有合作伙伴、新的投资者加入。”他说。



扫码访问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