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9 来源:投融资信息分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不断绘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不仅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手段,更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理应不断深化、持续加强。
一、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现状与成就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三地政府积极推动政策制定和制度完善,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等文件,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区域协作格局逐步成型
构建“一核两翼”空间布局,支持雄安新区创新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据初步统计,截止至2025年8月,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入驻企业近200家,2024年营收超50亿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企业5800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1870家。
(2)创新合作平台扎实推进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州中心、天津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相继建设运行,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优化提升。以中关村创新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合作平台体系逐步完善,唐山、衡水、邯郸分别与中关村共同建设中关村创新中心。
(3)产业链创新链逐步完善
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和科技创新协同专项,2023-2024年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共建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24年,京津冀联合共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4)创新生态保障不断增强
组建25个高校联盟,开展合作项目1743项,成立京津冀技工教育联盟、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落实职称互认协议,年服务津冀人才约1000人次。推行京津冀人才绿卡制度,建设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
(5)技术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2013年以来累计超3700亿元,年均增速超2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仍面临以下主要挑战:
(1)跨区域利益协同存在短板
三地间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跨区域合作项目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共享机制有待健全。
(2)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尚待贯通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仍存在“死亡谷”,中试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不足,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
(3)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4)创新生态环境有待完善
三地间政策协同度不足,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服务存在差异,人才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5)国际科技竞争加剧
中美技术竞争导致关键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受限,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三、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协同
成立京津冀产业创新共同体
1、推行“揭榜挂帅”新机制,建立跨区域攻关成本分摊机制,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明确“研发—中试—制造”分工链。
2、完善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建立三地政府间定期会商制度,共同制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统一政策标准和实施细则,消除制度性壁垒。
3、设立跨区域创新免责清单
在前沿领域探索容错松绑机制,三地联合成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科技贷款跨省追偿机制,降低创新风险。
(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1、绘制产业链协作图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探索“链长+盟主”机制,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
2、共建中试转化平台
在生物医药领域构建“临床前研究—中试放大—原料药生产”跨省走廊,建设“环京硬科技产业带”,补齐成果转化短板。
3、打造示范性协同项目
推动“共建一条路、共造一辆车、智算一张网、共建一批园”等标志性项目,在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领域联合谋划未来产业。
(三)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1、推行人才流动便利化计划
全面实施“京津冀人才绿卡”,实现户口随人走、社保即时转;试行“周末科学家”制度;实施“人才摆渡车”计划。
2、搭建科创服务平台
整合三地科研仪器设备,上线“共享实验舱”平台;设立京津冀创新券池;建设“数字孪生创新走廊”,实现科技政策“无感漫游”。
3、培育创新文化
构建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设立区域创新奖励基金,举办京津冀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四)深化开放协同与国际合作
1、打造国际创新合作枢纽
依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联合津冀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
2、构建跨境创新网络
支持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离岸创新基地。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统一执法标准,提供跨境知识产权维权服务。
四、重点领域突破方向
(一)数字经济领域
联合攻关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共建京津冀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2)绿色低碳领域
推广《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经验,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和示范应用。
(3)生物医药领域
构建从研发到生产的全产业链协作体系,打造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4)高端装备制造
聚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联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三地主要领导定期会商机制。
(2)加大资金支持
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3)完善评估机制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发布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强化结果运用。
(4)强化法治保障
推动制定《京津冀协同创新促进条例》,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法律支撑。
通过以上措施的系统推进,将有望有力促进京津冀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成果充分转化,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为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强劲动力。
作者简介:
周波,民建会员。现任中国信息协会投融资信息分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民建北京市委国企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民建东城区委经济委副主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资本运作、投资融资、经济管理等。